中国简史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中国简史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易中天、顾颉刚、钱穆一致推崇的极简中国通史,影响深远的中国通史,累计重印190余次,从文化、政治、制度的脉络全面、系统、深刻解析中国五千年的历史。)
内容简介:
《中国简史》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撰写的一部通俗中国通史。全书分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篇,叙述了中国自上古时代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地理、社会与文化等作了全面、简明的叙述与梳理,篇篇短小精干、文字平实易懂,条理清晰,见解新颖独到,被誉为民国至今耐读的中国通史入门读物。
书籍目录:
目录
编 绪 论
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002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005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007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010
第二编 上古史
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014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017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020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024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027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030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033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036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039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042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044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047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050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053
第三编 中古史
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058
第二章 秦汉之际 /061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065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068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071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074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077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080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083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087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090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093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097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100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106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110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13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116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119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122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125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128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131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134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137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140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143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147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151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155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158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162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165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168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172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176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180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186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189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193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198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201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204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208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212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216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219
第四编 近代史
章 明清之际 /224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228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231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235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239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243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248
第八章 鸦片战争 /252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256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261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265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268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272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276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282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286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289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293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297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300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304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308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312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316
第五编 现代史
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322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326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329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332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336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340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343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346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351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354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357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360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364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367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370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373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376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379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382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386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390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393
第六编 结 论
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398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401
作者介绍:
吕思勉
1884—1957
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
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史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曾通读数遍.他也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等诸多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
吕思勉一生桃李满天下、著作等身.他的学生有: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他的著述主要有:《白话本国史》《吕着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历史研究法》《史学四种》《中国民族史》《经子解题》《先秦学术概论》《理学纲要》《宋代文学》《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第
一
编
绪 论
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
“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决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唯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
“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
“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决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
“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怕不能罢?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唯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
“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民族和种族不同。种族论肤色,论骨骼,其同异一望可知,然历时稍久,就可以渐趋混合;民族则论语言,论信仰,论风俗,虽然无形可见,然而其为力甚大。同者虽分而必求合,异者虽合而必求分。所以一个伟大的民族,其形成甚难;而民族的大小和民族性的坚强与否,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
一国的民族,不宜过于单纯,亦不宜过于复杂。过于复杂,则统治为难。过于单纯,则停滞不进。我们中国,过去之中,曾吸合许多异族。因为时时和异族接触,所以能互相淬砺,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开化虽早,而光景常新。又因固有的文化极其优越,所以其同化力甚大。虽屡经改变,而仍不失其本来。经过极长久的时间,养成极坚强的民族性,而形成极伟大的民族。
各民族的起源发达,以及互相接触、渐次同化,自然要待后文才能详论。现在且先作一个鸟瞰。
中华初建国的主人翁,自然是汉族。汉族是从什么地方迁徙到中国来的呢?现在还不甚明白。既入中国以后,则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粤江流域渐次发展的。古代的三苗国,所君临的是九黎之族,而其国君则是姜姓。这大约是汉族开拓长江流域早的。到春秋时代的楚,而益形进化。同时,沿海一带,有一种断发文身的人,古人称之为越。吴、越的先世,都和此族人杂居。后来秦开广东、广西、福建为郡县,所取的亦是此族人之地。西南一带有濮族。西北一带有氐、羌。西南的开拓,从战国时的楚起,至汉开西南夷而告成。西北一带的开拓,是秦国的功劳。战国时,秦西并羌戎,南取巴、蜀,而现今的甘肃和四川,都大略开辟。
在黄河流域,仍有山戎和狁,和汉族杂居。狁,亦称为胡,就是后世的匈奴。山戎,大约是东胡之祖。战国时代,黄河流域,和热、察、绥之地,都已开辟。此两族在塞外的,西为匈奴,东为东胡。东胡为匈奴所破,又分为乌桓和鲜卑。胡、羯、鲜卑、氐、羌,汉时有一部分人居中国。短时间不能同化,遂酿成五胡之乱。经过两晋南北朝,才泯然无迹。
隋唐以后,北方新兴的民族为突厥。回纥,现在通称为回族。西南方新兴的民族为吐蕃,现在通称为藏族。东北则满族肇兴,金、元、清三代,都是满族的分支。于是现在的蒙古高原,本为回族所据者,变为蒙古人的根据地,回族则转入新疆。西南一带,苗、越、濮诸族的地方,亦日益开辟。
总而言之:中华的立国,是以汉族为中心。或以政治的力量,统治他族;或以文化的力量,感化他族。即或有时,汉族的政治势力不竞,暂为他族所征服,而以其文化程度之高,异族亦必遵从其治法。经过若干时间,即仍与汉族相同化。现在满、蒙、回、藏和西南诸族,虽未能和汉族完全同化,而亦不相冲突。虽然各族都有其语文,而在政治上、社交上通用广的,自然是汉语和汉文。宗教则佛教盛行于蒙、藏,回教盛行于回族。满族和西南诸族,亦各有其固有的信仰。汉族则尊崇孔子。孔子之教,注重于人伦日用之间,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方略,不具迷信的色彩。所以数千年来,各种宗教在中国杂然并行,而从没有争教之祸。我国民族的能团结,确不是偶然的。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普通人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历史上所谓东洋,系指亚洲而言;西洋系指欧洲而言。其实河川、湖泊,本不足为地理上的界线。乌拉山虽长而甚低,高加索山虽峻而甚短,亦不能限制人类的交通。所以历史上东西洋的界限,是亚洲中央的葱岭,而不是欧、亚两洲的界线。葱岭以东的国家和葱岭以西的国家,在历史上俨然成为两个集团;而中国则是历史上东洋的主人翁。
葱岭以东之地,在地势上可分为四区:
(一)中国本部 包有黄河、长江、粤江三大流域。
(二)蒙古新疆高原 以阿尔泰山系和昆仑山系的北干和青藏高原、中国本部及西伯利亚分界。中间包一大沙漠。
(三)青海西藏高原 是亚洲中央山岭蟠结之地。包括前后藏、青海、西康。
(四)关东三省 以昆仑北干延长的内兴安岭和蒙古高原分界。在地理上,实当包括清朝咸丰年间割给俄国之地,而以阿尔泰延长的雅布诺威、斯塔诺威和西伯利亚分界。
四区之中,先发达的,自然是中国本部。古代疆域的记载,早的是《禹贡》。《禹贡》所载,是否禹时的情形?颇可研究。即使承认他是的,亦只是当时声教所至,而不是实力所及。论实力所及,则西周以前,汉族的重要根据地大抵在黄河流域。至春秋时,楚与吴、越渐强;战国时,巴、蜀为秦所并,而长江流域始大发达。秦取今两广和安南之地,置桂林、南海、象郡,福建之地置闽中郡,而南岭以南,始入中国版图。
其对北方,则战国时,魏有上郡;赵有云中、雁门、代郡;燕开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而热、察、绥和辽宁省之地,亦入中国版图。其漠北和新疆省,是汉时才征服的。但此等地方,未能拓为郡县,因国威的张弛,而时有赢缩。
青海,汉时为羌人所据,西藏和中国无甚交涉。唐时,吐蕃强盛,而其交涉始繁。元初征服其地,行政上隶属于宣政院。
总而言之:汉唐盛时,均能包括今之蒙古、新疆。至西藏之属于中国,则系元、清时代之事。但当秦开南越时,我国即已包有后印度半岛的一部。至汉时,并以朝鲜半岛的北部为郡县。唐以后,此两半岛均独立为国,我国迄未能恢复。中国疆域的赢缩,大略如此。
至于政治区划:则据《禹贡》所载,大约今河北、山西,是古代的冀州。山东省分为青、兖二州。江苏、安徽的淮水流域是徐州,江以南为扬州。河南和湖北的一部是豫州。自此南包湖南是荆州。四川是梁州。陕、甘,是雍州。秦时,此等地方和战国时新开之地,分为三十六郡。而桂林、南海、象、闽中四郡在其外。汉时十三部,大略古代的冀州析而为幽、冀、苏三州。关中属司隶校尉。甘肃称凉州。荆、扬、青、徐、兖、豫,疆域略与古同。四川称益州,两广称交州。唐时,今河北省为河北道。山西省为河东道。陕西省为关内道。甘肃、宁夏为陇右道。山东、河南为河南道。江苏、安徽的江以北为淮南道。其江以南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为江南道。湖北和湖南、四川,陕西的一部分为山南道。四川之大部分为剑南道。两广为岭南道。后来区划又较详,而宋代的分路,大略沿之。元代疆域广,始创行省之制。现在的河北、山西直隶于中书省。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的北部、湖北省的大部分为河南省。江苏、安徽的南部和浙江、福建为江浙省。江西和广东为江西省。湖北的一小部分和湖南、广西为湖广省。云南、四川,疆域略和现在相像。陕西包括现在甘肃的大部分,而宁夏和甘肃西北境,别为甘肃省。辽宁为辽阳省。明清两代的区划略和现代相近。不过明代陕、甘、苏、皖、湘、鄂都不分,所以清代所谓十八省者,在明代只有十五。清代将中国本部分成十八省。新疆和关东三省,则系末年始改省制的。其时共得行省二十二。其西康、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则到民国才改为省制的。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历史事实,前后相衔。强欲分之,本如
“抽刀断流,不可得断”。但是为明了变迁大势起见,把历史划分做几个时期,也是史家常用的法子。
中国的历史,当分几期,这是显而易见的。三代以前,我国还是个列国并立的世界,当划为一期。自秦以后,便入于统一的时代了。自此,直至近世和欧人接触以前,内部的治化,虽时有变迁;对外的形势,亦时有涨缩;然而大体上,总是保守其闭关独立之旧约。这个当划为一期。从中欧交通以后,至民国成立之前,其间年代,虽远较前两期为短;然这是世运的进行,加我以一个新刺戟,使之脱离闭关自守之策,进而列于世界列国之林的,亦当划为一时期。民国成立,至今不过二十二年。却是我国改良旧治化,适应新环境的开始。一切都有更始的精神。以后无穷的希望,都将于此植其基。其当另划为一期,更不待言。
所以自大体言之,我国的历史,可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世、现代四个时期。这是大概的划分。若更求其详,则每一时期中,亦可更分几个小阶段。
在上古期中,巢、燧、羲、农,略见开化的迹象。自黄帝御宇,东征西讨,疆域大拓。自此称为天子的,其世系都有可考。虽然实际还是列国并立,然已有一个众所认为共主的,这是政治情势的一个转变。东周以后,我民族从各方面分歧发展。地丑德齐之国渐多,王朝不复能号令天下。号令之权,移于
“狎主齐盟”的霸主。战国时代,霸主的会盟征伐,又不能维系人心了。诸侯各务力征,互相兼并,到底从七国并而为一国。杂居的异族,亦于此竞争激烈之秋,为我所攘斥,所同化。隆古社会的组织,至此时代,亦起剧烈的变迁。学术思想,在这时代,亦大为发达而放万丈的光焰,遂成上古史的末期。
中古史中:秦汉两代,因内国的统一而转而对外。于是有秦皇汉武的开边。因封建制度的铲除,而前此层累的等级渐次平夷;而君权亦因此扩张。实际上,则因疆域的广大,而政治日趋于疏阔;人民在政治上的自由,日以增加;而社会亦因此而更无统制。竞争既息,人心渐入于宁静。而学术思想,亦由分裂而入于统一。这是期。因两汉的开拓,而有异族入居塞内的结果。因疆域广大,乱民蜂起之时,中央政府不能镇压,而地方政府之权不得不加重,于是有后汉末年的州郡握兵,而成三国的分裂。晋代统一未久,又有五胡乱华之祸。卒致分裂为南北朝。直至隋代统一,而其局面乃打破。这是第二期。隋唐之世,从积久战乱之余,骤见统一,民生稍获苏息,国力遂复见充实。对外的武功,回复到秦汉时代的样子。这是第三期。唐中叶以后,军人握权,又入于分裂时代。其结果,则政治上的反动,为宋代的中央集权。而以国力疲敝之政,异族侵入,莫之能御,遂有辽、金、元的相继侵入。明代虽暂告恢复,亦未能十分振作,而清室又相继而来。这是第四期。
近世这一期,是我们现在直接承其余绪而受其影响的。清朝虽亦是异族,然其对于中国的了解,较胡元为深。其治法遵依中国习惯之处,亦较胡元为多。因其能遵依中国的习惯而利用中国的国力,所以当其盛世,武功文治,亦有可观。假使世界而还是中古时期的样子,则我们现在,把这客帝驱除之后,就更无问题了。然而闭关的好梦,已成过去了。欧风美风,相逼而来,再不容我们的鼾睡。自五口通商以后,而门户洞开,而藩属丧失,外人的势力,深入内地。甚至划为势力范围,创作瓜分之论;又继之以均势之说。中国乃处于列强侵略之下,而转冀幸其互相猜忌,维持均势,以偷旦夕之安。经济的侵略,其深刻,既为前此所无;思想的变动,其剧烈,亦非前此所有。于是狂风横雨,日逼于国外,而轩然大波,遂起于国中了。所以近世史可分为两个小期。西力业已东渐,我国还冥然罔觉,政治上、社会上,一切保守其旧样子,为前一期。外力深入,不容我不感觉,不容我不起变化,为后一期。五口通商,就是这前后两期的界线。
现代史是我们受了刺戟而起反应的时代。时闻虽短,亦可以分做两期革命之初,徒浮慕共和的美名,一切事都不彻底,所以酿成二十年来的扰乱。自孙中山先生,确定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我民族奋斗、国家求治的方针。对内则铲除军阀,以求政治的清明;对外则联合被压迫民族,废除不平等条约,以期国际关系的转变。虽然革命尚未成功,然而曙光已经发现了。所以国民政府的成立,亦当在现代史上,划一个新纪元。
以上只是指示一个大势,以下再举史实以证明之。
原文赏析:
然必先觉有兴味,乃能引起其探求之心
治历史的人,必先明白地理
读史地图、年表、系谱,都是读史者当备的书
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
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史学泰斗吕思勉的经典史学名著,从民国传承至今的中国历史入门读物。
★现代史学大师吕思勉专为中学生撰写的中国历史入门读物 ,一部极简中国史,快速了解中国历史的划时代巨作。
★民国超畅销,影响深远的中国通史,自民国迄今,累计重印190余次。
★从文化、政治、制度的脉络全面、系统、深刻解析中国五千年的历史。
★以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为基点,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简单明了地叙述了从夏朝到清末的中国历史。
★一册在手,轻松读懂五千年中国大历史。易中天、顾颉刚、钱穆一致推崇的一部极简中国通史。
书摘插图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决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唯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决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怕不能罢?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唯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媒体评论
学历史不是为了可以做前车之鉴。我们从历史得到的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其实略加思考,任何事物,所以如此,莫不有很深远的原因在内;深求其故,无不可以追溯至极远之世的。
——吕思勉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著名史学家
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易犯的毛病,是条例史实,缺乏见解,极为枯燥。及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
——顾颉刚
前言
民国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高中本国史教科书》,系鄙人所编。出版之后,征诸各方面的评论,似乎以为尚属可用。唯间有嫌其太深的。鄙人自行覆视,似乎过深之处,尚不甚多。唯(1)该书系用文言;(2)叙述力求揭举纲要,其详则留待教师的指示和学生的参考,因此措语较为浑括,而读之遂觉其过深。所以前书的嫌深,在内容一方面,关系尚少;在文字一方面,关系转觉其较多。所以此次编纂,改用白话;叙述亦力求其具体,少作概括之辞。无论教师或学生,使用起来,该都较前书为便利。
白话的易于了解,全在其(1)语调和(2
)述说的顺序,都较文言为接近。至于名词,倒是无甚关系的。况且名词是万不能译作白话的。所以此篇都一仍其旧。至于语句,似乎可以随便些。然亦有含义繁复,勉强改译,必至失真的,如第三编第六章注中所引汉刺史所奉六条诏书是。又有须就其原文加以考释的,第二编中所引经子,此例特多。此等处若教师能明白讲解,学生能细心体会,原亦无甚难解。况且此等用语,自己读史时,亦总是要遇到的。在高中时期,亦应有相当的训练。所以此编亦一仍其旧。此等皆有删节,无改易。必不得已,宁可再下解释。此外还有一种,是历 史中特别精彩,或足以振起精神的文字,间引一二,以助读者的兴味,如第三编第十一章所引《史记
·平准书》,第三十六章所引司马光疏语,第四十七章所引《明实录》是。
鄙人对于中国史分期的意见,具见前书例言中。此次*所定《教材大纲》,分期之法,和鄙意无大出入。故即遵照编纂,以期划一。至于每一时期之中,又可分为数小期,则其意见,具见编第四章中,兹不赘述。
本书编纂,虽系自古至今,依着时间的顺序排列。然使用之时,即先授第四、五编
——近世史、现代史——亦无不可。因为近世和现代的事,和眼前的生活较为切近,学生容易了解,亦容易有兴味。固然,史事系逐步发展,读后世史,必须溯其原于古,乃能真实了解。然必先觉有兴味,乃能引起其探求之心。而读古代史时,得后世史事,以资比较,亦更容易了解——因为古史多是残缺不全的,而带神话、传说等性质亦较多。
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昔人早有此感慨。何况今日,史实愈繁;一因史实的累积,一因观点的不同,而史料增加。中等学生,又非专门研究之家。要在仅少时间中,探原于既往以说明现在;所举示的,既不能失之繁芜,又不能过于漏略;既不能失之艰深,又不能过于肤浅,这是谈何容易的事?无论何人,编纂起来,恐亦不敢自信,何况如鄙人的浅学。兹编所注重:(1)为一时代中重要之事,如汉之外戚、宦官,唐之藩镇。(2)则其事对于现在社会,仍有直接影响的,如明、清两代的制度。叙述均较详。其余则较略。无甚关系之事,或径从删削,以免头绪纷繁之病。其有不能不叙及以备始末的,则存之于注。
史事叙述,宜忠实。有等事,逐细叙来,似嫌琐屑,然一经改作概括之语,便不免于失真。本书于此等处,宁任其稍繁,不敢以意改易。但亦有宜避其过繁以节省学者的脑力的。以经济的方法,俾学者得精要的知识,原系教授目的之一。如第三编第二十二章,引《唐书
·地理志》所载贾耽所记入四夷之路,其中重要的地名,都用原名而释以今地;其较不重要的,则但以今地名示其路线的概略,即其一例。
讲
历 史
是离不开考据的。考据无论如何精确,总只是考据,不能径作为事实,这是原则。但亦有例外。如佛教的输入,断不能将宗教家的传说,即认为事实,后人考据的结果,其势不能不采。第三编第十章,这看似例外,其实此等传说,不能认为事实,亦正是史学上的公例。但鄙人于此等处,必格外谨慎。所采取的,必系前人的成说,大略为众所共认的,决不羼以自己的意见。且必著明其如何考据而得,俾学者并可略知考据的方法。
考据宜避琐碎,这不是对专门家说的话。专门家的考据,正以愈琐碎而愈见其精详。因为有许多大事,系联结小事而成;又有许多大关系,是因小节目而见的,但这亦不是对中学生说的话。教授中学生的材料,若过于琐碎,他不知其在全局中的关系,就不免游骑无归,变为徒费脑力了;而且易入于歧途。此篇于此等考据,概不阑入。所采取的,都是能发明
历 史
上重要事实的真相;或则贯串许多事实,示人以重要概念的。如顾亭林先生的《日知录》,赵瓯北先生的《陔余丛考》等,所采较多。
对于考据问题,一个人的意见,往往前后不同,这是无可如何的事。此书的编纂,距离编新学制高中教科书时,将近十年了。鄙人的意见,自亦不能全无改变。如汉族由来,鄙人昔日主张西来之说,今则对于此说亦不敢相信。又如伏羲氏,鄙人昔亦认为游牧时代的君主,今则以为黄帝居河北,系游牧之族;羲、农之族居河南,自渔猎径进于耕稼,并未经过游牧的阶级。又如尧、舜、禹的禅让,昔日认为绝无其事,今则对此的意见,较为缓和。此等处,一一都将旧说改正。自信今是而昨非。但亦不知今之果是乎?非乎?唯有仰望大雅弘达的教正而已。
编教科书,自不宜羼入议论。但此亦只指空论或偏激穿凿之谈。至于正确的理论,成为读史的常识的,则不徒不在禁例,并宜为相当的输入。又利用
历 史
以激发的爱国心等等,亦为有失忠实之道。但此亦以与史实不合者为限。至于陈古可以鉴今,读了某种史实,自然会感动奋发的,自亦不在此例。又贯串前后,指示史事的原因结果,及其变迁之所以然的,则看似议论,实系疏通证明的性质,其不能强指为主观自更无待于言了。本书从表面上看,似乎有发议论之处,实皆谨守此三例,所以自信为尚无臆逞之弊。
历 史
的有年代,犹地理的有经纬线。必一见纪年,即能知其事在时间上的位置,方为有用。准此以谈,旧日用君主年号纪年之法,其不能适用,自然无待于言,前编新学制教科书时,系用民国纪元;辛亥以前,均用逆计。此法年代的先后,固亦可一见而知;唯逆计太多,亦总觉其不便。此编径用公元,以便用世界史互相对照。中国
历 史
纪年,是否应径用公元,自亦成为一问题。但就目前的情形而论,则似乎此法较为便利,所以本编用之。好在教科书本应时时改良,并不是有永久性质的。
历 史
、地理两科,关系极密。治
历 史
的人,必先明白地理;次则历代的政治区划,亦宜知其大概;然后任举一地名,大略知其在何处,即能知其有何等关系。关于前者,宜在地理科中致力。后者宜时时翻阅历 史地图。本书编第三章,所举历代政治区划的大概,自信尚属简要。一时固不必强记,如能用作纲领,参考他种书籍,多和读史地图,对读几过,似于读史不无裨益。
吾国书籍,向分经、史、子、集四部,这原不过大概的分类。何况今日,史学上的观点,和从前不同,一切书籍,都应用平等的眼光,认作史材。编
历 史
的人,所引据的不能限于史部,自更无待于言。兹编引据之例,即系如此。所引的书,自信都较为可信;引据的方法,自信亦尚谨严。教者如能善为启示并可使学生略知判别书籍及引用书籍的方法。
读史地图、年表、系谱,都是读史者当备的书,所以本书中不再附入。偶或附入,则是普通图谱所不具;或则读课文时必须对照的。有时径以此代叙述。改求简明,亦以养成读图谱的能力。
书籍介绍
易中天、顾颉刚、钱穆一致推崇的极简中国通史,影响深远的中国通史,累计重印190余次,从文化、政治、制度的脉络全面、系统、深刻解析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北京、人大、复旦大学、浙大等指定阅读。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6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8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体验差(391+)
- 在线转格式(166+)
- 三星好评(365+)
- 情节曲折(130+)
- 不亏(286+)
- 章节完整(66+)
- 无颠倒(539+)
- 少量广告(671+)
- 中评(477+)
- 字体合适(128+)
- 五星好评(504+)
下载评价
- 网友 晏***媛: ( 2025-01-16 20:53:08 )
够人性化!
- 网友 宓***莉: ( 2025-01-04 13:24:16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冉***兮: ( 2025-01-03 13:24:34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瞿***香: ( 2025-01-09 05:53:23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养***秋: ( 2024-12-31 18:54:24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师***怡: ( 2025-01-03 10:32:33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芮***枫: ( 2024-12-21 06:17:31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冯***卉: ( 2024-12-31 13:01:08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权***颜: ( 2025-01-02 23:14:49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孔***旋: ( 2025-01-14 01:09:27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戈***玉: ( 2025-01-09 18:34:07 )
特别棒
- 网友 林***艳: ( 2024-12-20 11:26:01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喜欢"中国简史"的人也看了
我有友情要出租 百年百部(美绘注音版)方素珍著 1-2年级阅读拓展书目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2017)华图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视频版)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新教材2024版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北师大版 英语选修一选修1同步教材高二上英语教材全解教材帮教材划重点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别离开我 [意]玛格丽特·玛赞【正版图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DC超级反派揭秘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教育哲学新论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实用商务英语翻译 第2版 徐丹 编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中公版2013山西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精解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预订】Diggers and Dumpers 9780789411365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入园准备:我爱幼儿园(套装全5册)法国幼儿园阅读课指定用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世说新语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2022秋小学教材全解3册套装 三年级3年级上册(全解语文人教版、数学人教版、小学阅读全解)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英语考试核心词汇30天突破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中国人口迁移时空格局的形成机理与模拟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合同法(第二版·上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6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6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