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新闻教育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三思新闻教育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张昆教授是一位思考型的学者,心怀强烈的改革意识;更是一名理想主义学者,追求完美的新闻传播教育。《三思新闻教育》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等层面提出许多散光的思想,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与
内容简介:
在信息化时代,新闻教育不仅关系到媒介系统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更是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本书是一个资深传播学者与新闻教育工作者关于新闻教育的文集,收录了作者论述传媒教育的论文、讲话、报告及媒体专访数十篇。内容涉及新闻人才培养、新闻教学改革、新闻学科建设,既有对实际新闻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有对人才培养一般规律的理性探讨。作者张昆教授曾先后担任过武汉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在新闻教育领域苦心经营三十多年,其独到的教育理念及其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及学科建设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对于新闻教育界、学术界同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书籍目录:
上编人才培养论
培养可爱的人民信赖的传媒人/3
做有思想、有责任、有担当的传媒人/7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11
18岁的天空/18
新时代,新青年/22
忠告与责任/24
依托《华中评论》,培养杰出的评论人才/27
转型时代新闻评论人才的培养问题/31
开放新闻评论教育,培养新时代舆论领袖/34
时代呼唤引领社会的新闻评论员/37
融合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37
记者风度论/39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49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专业理想/59
媒介化时代传媒工作者的综合素养/65
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与困惑/78
拓宽视野,扎稳根基,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84
传媒教育要满足业界需求,更要顺应社会期待/90
考量传媒人才的四个维度/96
从马航事件反思新闻传播人才培养/99
新闻教育应坚持人文精神的主基调/106
交叉办学重特色,与时俱进求发展/111
建设好校友的精神家园/115
加强青少年手机使用研究,优化家庭代际沟通/118
固本培元,立德树人/121
中编教学改革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院院长?/135
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多重角色/140
新闻传播教育的支点错位/145
中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师资瓶颈/152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新闻史学术团队/159
呈现新闻史的“三维空间”/163
视频公开课的内容设计与展示策略/165
与时俱进,创新新闻传播专业的教材体系/170
改革新闻教育,培养优秀人才/174
大变局与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选择/190
网络时代新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97
从传播学视角看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的缺失/204
中国新闻教育面临十字路口/213
铸魂——新闻传播教育的天职/219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两大困境/224
媒介转型对新闻教育的挑战/229
后喻时代新闻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相长/238
中国传媒研究生教育的重大转型/245
论新闻传播教育的产学合作/25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60
努力践行“秉中持正,求新博闻”/263
略论传媒教育的十大关系/269
关于一流大学传媒教育定位之思考/280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287
下编学科建设论
关于设立冠名教授席的思考/295
责任是我的驱动力/301
纪念新闻教育家何微先生/308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311
发展公共关系学科,满足社会的沟通需求/313
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国家形象/315
媒介化时代的国家传播战略/317
品牌传播与国家传播战略/320
与时俱进,推动与落实国家传播战略/323
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326
乐观责任感恩/328
特色办学显实力锐意进取求发展/337
关于学院发展的基本思路/341
关于学院研究生培养改革与学科建设的思考/357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学科建设中长期规划/370
携理念与时俱进,倾思想铸就华章/384
转型时期的新闻教育与学科建设/393
推进交叉融合,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398
新闻学院2007年工作报告及2008年工作思路/402
新闻学院2009年工作总结与2010年工作思路/417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4年工作总结与2015年工作建议/429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5年工作总结/441
新闻学院2016年工作报告/450
三十而立,再创辉煌/460
开启新闻传播学科的未来/466
关于编纂《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的思考/471
见证历史,传承文脉/479
后记/483
补记/490
作者介绍:
张昆 1962年生,湖北云梦人,法学博士。先后求学于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日本创价大学。曾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跨文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首席专家。1999年入选*跨世纪优秀人才。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政治传播学、新闻传播史研究。其主讲的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外国新闻传播史”于2009年被评为*精品课程;2011年,其主讲的“传播的历程”入选*2011年度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规划。独自出版学术专著9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曾获*教学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宝钢基金优秀教师奖、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多项。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培养什么样的人永远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在“新闻教育应坚持人文精神的主基调”一文中,他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所谓独立人格,是指依据个人自己的观察、判断和意愿去行动而不受环境和他人影响的个性特征。”他认为独立人格需要批判性思维:“媒介及其从业者批判思维的主要指向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现实的批判。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屡屡遭受苦难而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当这个国家、民族的人民陷于灾难的深渊而无法自拔的时候,社会大众要么变得麻木,要么一般民众因为威权的高压而噤若寒蝉;或者是另一种情况,即一个国家、社会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经济繁荣,民生富足,歌舞升平,人民醉心于社会的繁荣,没有意识到繁荣背后酝酿的社会危机。在这个时候,历史和现实都强烈地需要批判精神,需要有振聋发聩的狮子吼。”(“媒介化时代传媒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一个社会可怕的是批判精神的缺失。一个没有批判精神的民族、国家,将会只有一种按统一标准制定的思想、观念,统一的行为模式,划一的制度设施。单调、沉闷、万马齐喑。”(“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与困惑”)他心目中的新闻人:“在报道事实的过程中,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坚持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既不依附于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现实的权力。”(“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两大困境”)张昆教授强调“要培养有思想、有判断力、有洞察力的新闻工作者”。在他们办的评论班(那时还没有其他学校有新闻评论班)中,重视对学生思想深度、高度、宽度的培养。(“依托《华中评论》,培养杰出的评论人才”)我们由此联想到自己遇到过的某些年轻的新闻记者,其提问不仅缺乏深度,有时甚至令受访者啼笑皆非,追溯到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可能也是缺少独立判断和批判性思维之训练所致。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张昆教授是一个思考型的学者,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的问题,可以说他满脑子装的都是问题。例如,他曾提出:新闻传播教育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应当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应当怎样认识和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应当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的症结何在?如此等等。科学和教育的实践都证明,一切研究始于问题,一切新的发明始于问题,一切改革也始于问题。一个人如果脑子里没有了问题,思考就会停止,创造力就会枯竭。张昆教授之所以具有旺盛的创造力,正是因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学者,追求完美的新闻传播教育。
媒体评论
在武汉大学工作的
20
年间,作者的学术职称由助教、讲师、副教授晋升为教授,行政工作也由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长直到院长。他学成于武汉大学,成长于武汉大学,为武汉大学的新闻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6
年,他受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校长之邀,调到该校任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传统的观点,对他这一转变可能不甚理解,似乎有负于母校的栽培。其实,这是开明的举措,无论是对于个人或是两所大学,都是有益的事。俗话不是说“树挪死、人挪活”吗?对于他个人来说,需要面对一个新的环境,必须要去适应,需要重新学习,迎接新的挑战;对于两所大学来说,他可以起到相互交流的桥梁作用。
摆在我们面前的《三思新闻教育》书稿,就是张昆教授先后在这两所大学教学与研究的成果,再次见证了校际交流的必要性。新闻媒体历来是比较敏感的,对
“改革”二字也常常是回避的。但是,他敢为人先,奉献了体现改革精神的一部专著。该书共分三编,即人才培养论、教学改革论和学科建设论,在每编中,都有许多闪光的思想。当我浏览了书稿,特别是进一步与张昆教授交流以后,我认为这部专著名副其实,书中确实在诸多方面体现了改革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人才培养论中,他提出了新闻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他的回答是:
“应当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的报道者。传媒工作者是作为社会哨兵和引领社会前行的力量,必须具备批判精神。”同时,他进一步指出:“批判的必要条件是批判者思想、人格和精神的独立,一个思想贫瘠者,不可能萌生挑战传统的思想火花……”在我国大学精神虚脱的今天,他提出的这个目标,的确是大胆而开明的。在教学改革论中,他以自己讲授的外国新闻传播史为试点,提出了把原来的新闻事业史拓展为“新闻事业、新闻制度、新闻观念”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史体系。在新闻传播教学中,他还提出了三个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传统的“流水线培养模式”向“订单式”的模式转变,由教师以科研为中心向以教学为中心转变。在学科建设论中,他认为新闻传播学本身就是学科交叉的结果,据此提出了“抓交叉、促融合、求创新”的学科建设方向。
前言
序言一
Preface
今年教师节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携子张开来访,张开是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08
级的学生。张昆一开口就说:“我是行弟子之礼。作为当年的学生,向自己的校长表示节日的祝贺!”张昆的名字我是记得的,只是二十多年没见,如果他不做自我介绍,我真的不能辨认了。
通过交谈,往事历历在目,回忆起了当年创办新闻系的佚事。在
“文革”以前,国内仅有两所大学设有新闻系,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复旦大学新闻系,那时学新闻专业的学生堪为“稀有元素”。
1978
年经过拨乱反正,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导下,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剧增,创办新的新闻系已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当时的华中工学院
(
现称华中科技大学
)
院长朱九思同志,早提出理工结合的理念,并决心把华中工学院办成综合性的大学。实施这个战略的步就是于
1983
年创办了新闻系,它是全国工科院校中个新闻系。这是有远见的,也是合乎逻辑的决策,因为九思校长是办报人出身,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曾担任多家报社的总编辑,他是从办报人转换为著名教育家的成功典范。
这事对我触动很大,一所工科院校居然办起了新闻系,而武汉大学是一所以文科为优势的综合大学,我们岂能落于人后?于是,我们也于
1983
年向申请创办新闻系。说来也很巧,
1983
年在同一个文件上,批复了华中工学院和武汉大学等
10
所大学成立新闻系,并于
1984
年招收了首届本科生。但是,华中工学院还是走在了武汉大学的前面,他们早武汉大学半年举办了新闻学的干训班,为本科招生和教学积累了经验。
武汉大学成立新闻系,也是我准备拓展新兴学科,把武汉大学办成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的一个步骤。为了办好我校新闻系,我们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千方百计把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何微先生调入武汉大学,作为武汉大学新闻系的学术带头人,这是关心我校新闻系建设的一位人士的建议。在全国新闻学界,素有北甘
(
中国人民大学的甘惜分教授
)
、南王
(
复旦大学的王中教授
)
、西北何
(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何微教授
)
三足鼎立之说,他们堪为我国新闻学界的巨擘。很显然,如果我校能够邀请到何微教授的加盟,能够迅速提升我校新闻系的地位。但是,好事多磨,在申请调动何微教授的问题上,我们却遇到了重重困难。当时,何微先生
68
岁,已经退休,而且又是副省级干部,必须经过省委常委批准方可调入。我们先后多次到省人事厅和省委组织部汇报,但他们都以何微先生年纪大和级别高为由予以拒绝。后,我亲自找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刘奇志同志,向他说明何微先生身体硬朗,思维敏捷,每日仍能坚持
18
小时的工作,而且,在这个年龄段,担当大任和创大业者也不胜枚举。例如,唐朝武则天
68
岁登基,成为中国历史上个女皇帝,称帝后在位
15
年。英国丘吉尔当选首相时,已年近
70
岁,并前后两度出任,是“二战”时欧洲战场统帅,对确保“二战”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刘奇志同志被我说服了,加之他又是武汉大学校友,后同意把何微调入武汉大学。这一步非常重要,使我校新闻系迅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第二,想方设法从社会上或新闻单位调入一批既受过良好新闻教育又有新闻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我校新闻系的教师队伍中。例如,罗以澄、胡武、苏成雪
(3
人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
、桑义林、夏琼
(
复旦大学毕业
)
等。这项措施,对于保证新专业的教学顺利进行,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学校决定从
1984
届毕业生中选留几名优秀的毕业生,主要是从历史、哲学、中文和经济学系选拔,以发挥我校文科的优势,体现新闻学是交叉学科的特点。张昆是武汉大学历史系
1980
级学生,他本有志于攻读世界史研究生,却被选拔到新创办的新闻系当教师。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虽然没有成为世界史的教授,却成长为一位著名的新闻学学者和领导管理者。新闻系的领导颇有眼光,
1984
年张昆到新闻系报到后,没有马上安排他的教学工作,而是动员他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研究生,虽然仓促应考,但他功底厚实,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为中国人民大学
1984
级研究生。
1986
年学成以后,他回到了学校,讲授外国新闻传播史。在武汉大学工作的
20
年间,他的学术职称由助教、讲师、副教授晋升为教授,行政工作也由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长直到院长。他学成于武汉大学,成长于武汉大学,为武汉大学的新闻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6
年,他受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校长之邀,调到该校任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传统的观点,对他这一转变可能不甚理解,似乎有负于母校的栽培。其实,这是开明的举措,无论是对于个人或是两所大学,都是有益的事。俗话不是说“树挪死、人挪活”吗?对于他个人来说,需要面对一个新的环境,必须要去适应,需要重新学习,迎接新的挑战;对于两所大学来说,他可以起到相互交流的桥梁作用。
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闻教育改革论》书稿,就是张昆教授先后在这两所大学教学与研究的成果,再次见证了校际交流的必要性。当我看到这部著作电子版的书稿时,立即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的眼球被
“改革论”三个字抓住了。新闻媒体历来是比较敏感的,对“改革”二字也常常是回避的。但是,他敢为人先,奉献了体现改革精神的一部专著。该书共分三编,即人才培养论、教学改革论和学科建设论,在每编中,都有许多闪光的思想。当我浏览了书稿,特别是进一步与张昆教授交流以后,我认为这部专著名副其实,书中确实在诸多方面体现了改革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人才培养论中,他提出了新闻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他的回答是:
“应当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的报道者。传媒工作者是作为社会哨兵和引领社会前行的力量,必须具备批判精神。”同时,他进一步指出:“批判的必要条件是批判者思想、人格和精神的独立,一个思想贫瘠者,不可能萌生挑战传统的思想火花……”在我国大学精神虚脱的今天,他提出的这个目标,的确是大胆而开明的。在教学改革论中,他以自己讲授的外国新闻传播史为试点,提出了把原来的新闻事业史拓展为“新闻事业、新闻制度、新闻观念”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史体系。在新闻传播教学中,他还提出了三个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传统的“流水线培养模式”向“订单式”的模式转变,由教师以科研为中心向以教学为中心转变。在学科建设论中,他认为新闻传播学本身就是学科交叉的结果,据此提出了“抓交叉、促融合、求创新”的学科建设方向。总之,《新闻教育改革论》一书,是教学改革的产物,是值得的一部佳作。
张昆教授能够写出这部书,绝非偶然,是由于他心怀强烈的改革意识。正如他所说:
“当前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为什么张昆教授有如此强烈的改革情结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方面,他直接经历了武汉大学
20
世纪
80
年代的教育改革,沐浴了那个黄金年代的改革春风。他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所以他又励志推进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让更多的青年学子受益,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新闻传播创新人才。
另一方面,张昆教授是一个思考型的学者,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的问题,可以说他满脑子装的都是问题。例如,他曾提出:新闻传播教育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应当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应当怎样认识和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应当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的症结何在?如此等等。科学和教育的实践都证明,一切研究始于问题,一切新的发明始于问题,一切改革也始于问题。一个人如果脑子里没有了问题,思考就会停止,创造力就会枯竭。张昆教授之所以具有旺盛的创造力,正是因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学者,追求完美的新闻传播教育。
我高兴地看到,张昆教授的思考没有白费,他的这本著作就是他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改革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新闻传播教育更是如此,更不用说新闻媒体的改革了。张昆教授尚不到
“天命”之年,正处在精力充沛的黄金年龄。因此,我希望他再接再厉,继续发扬改革精神,撰写出更富有创意的学术著作,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张昆教授《新闻教育改革论》有感,特写出以上心得。是以为序。
刘道玉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于寒宬斋
序言二序言二
Preface
张昆教授还没来华中科技大学任教之前,我就有幸认识他了。那是
2006
年的某一天,我们在学校行政楼里的一个略显破败的小会议室里见面。初次见面,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关于学科发展、建设的思路很清楚
(
当然源于他的学术视野及在武汉大学的行政历练
)
。更难得的是他很朴实,对待遇、对学校将提供的条件等都没有过多的要求,骨子里透出一份难得的自信,其后的故事便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快速而平稳的发展。
他的学术经历和水平是毋庸置疑的
(24
岁登上大学讲台,
31
岁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
35
岁再次破格晋升为教授,
36
岁成为当时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
)
。但他对新闻教育的理解以及办学思想的深邃却是我在粗读这本书之后才获得更清晰的印象的。
培养什么样的人永远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在
“新闻教育应坚持人文精神的主基调”一文中,他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所谓独立人格,是指依据个人自己的观察、判断和意愿去行动而不受环境和他人影响的个性特征。”他认为独立人格需要批判性思维:“媒介及其从业者批判思维的主要指向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现实的批判。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屡屡遭受苦难而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当这个国家、民族的人民陷于灾难的深渊而无法自拔的时候,社会大众要么变得麻木,要么一般民众因为威权的高压而噤若寒蝉;或者是另一种情况,即一个国家、社会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经济繁荣,民生富足,歌舞升平,人民醉心于社会的繁荣,没有意识到繁荣背后酝酿的社会危机。在这个时候,历史和现实都强烈地需要批判精神,需要有振聋发聩的狮子吼。”
(
“媒介化时代传媒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
“一个社会可怕的是批判精神的缺失。一个没有批判精神的民族、国家,将会只有一种按统一标准制定的思想、观念,统一的行为模式,划一的制度设施。单调、沉闷、万马齐喑。”
(
“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与困惑”
)
他心目中的新闻人:“在报道事实的过程中,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坚持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既不依附于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现实的权力。”
(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两大困境”
)
张昆教授强调“要培养有思想、有判断力、有洞察力的新闻工作者”。在他们办的评论班
(
那时还没有其他学校有新闻评论班
)
中,重视对学生思想深度、高度、宽度的培养。
(
“依托《华中评论》,培养杰出的评论人才”
)
我由此联想到自己遇到过的某些年轻的新闻记者,其提问不仅缺乏深度,有时甚至令受访者啼笑皆非,追溯到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可能也是缺少独立判断和批判性思维之训练所致。
在张昆教授的新闻教育观中,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专业理想是其基本的立场:
“即便是作为政党的宣传工具,也要本着价值中立的原则,摆脱现实的利益纠葛,超越国家、民族的利益界限。”“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刊的公信力来源于报道的真实与公正。……要始终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负责。即便是为了正当的目的,也不能使用谎言。用谎言来证明真理是对真理的莫大侮辱。”
(
“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专业理想”
)
他还谈到要维护报刊的独立地位。虽然这些观点并非他自己的思想,但今天的现实中,有多少新闻工作者或从事新闻教育的学者真正坚持和传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观?
张昆教授的许多办学思想是值得称道的。首先,他强调面向现实需求,他把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评论班办得有声有色,还办了新闻评论性报纸《华中评论》。
“把评论作为一个专业特色的新闻方向班进行培养,全国还是家。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看到了当下社会对于意见、观点,以及民众对于媒体引领功能的需求。”
(
“依托《华中评论》,培养杰出的评论人才”
)
其次,重视学科交融体现了他的学术视野。
“传统的新闻专业、广播电视专业必须顺应网络传播发展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增加经济、法律、多媒体技术、网络采访编辑等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
(
“网络时代新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再次,他看到在时代的大变局下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选择。大变局与全球化、城市化及信息化有关。在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
“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要融入城市,化身为城市市民,需要一个再社会化过程。于是传播媒介成为新入城市者社会化的重要渠道,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体,这些新市民接受城市文化,适应城市生活的各种规则,寻觅事业发展的空间。所以,城市化进程与新闻传媒的扩张实际是统一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应该说他从城市化的变局中所看到的与新闻传媒相关的视角是非常独特的。至于当今世界的信息化程度空前提高,他认为“新闻传媒在大数据、云计算时代,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
(
“大变局与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选择”
)
其学术视野由此可见一斑。
后,张昆教授主张开放办学,因为
“现代社会是媒介化社会,传播渗透了社会的‘毛细血管’,而社会的发展又影响媒介的发展,二者水乳交融”。
(
“乐观,责任,感恩”
)
他非常重视发掘校友资源,强化社会网络
(
“新闻学院
2007
年工作报告及
2008
年工作思路”
)
,还有关于设立冠名教授席的思考等,都是值得新闻教育管理者借鉴的。
张昆教授的新闻理想在书中随处可见,然而读者也可留心他对现实的洞见与困惑:
“可是目前的实际情况,与我们的想象和期待有相当大的距离。在当今中国的新闻教育界,几乎所有的新闻传播院系,无论是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还是教材讲义,其基本的价值导向却是现实主义,以体制接纳作为人才评价的基本准则,以认同现实和合理性论证作为其职业使命。”“目前新闻院系所看重并且致力于满足的恐怕是现实的需要、上面的需要、政治的需要、内部的需要。正是这些需要正在压缩理想主义的空间,挫伤了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
(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两大困境”
)
中国真需要这样理性的、有情怀的学者!
读此书还可领略张昆教授的文采,他的讲话、文章中多有佳句,读者不妨细细品味。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的院训
“秉中持正,求新博闻”就是他提出的,情怀与文采共现!
原谅我在此序言中只是大段地摘引他的话,一方面因为我不懂新闻专业,对于新闻教育自然没有见解;另一方面实乃因为书中精彩纷呈。此序算是天天关注新闻、时时目睹中国新闻之现实的我读了此书后的朴实感受,唯恐我因愚陋未能摘引到书中的精华,遮蔽了张昆教授思想的光辉。
还望读者细读,方能领悟书中更多的精彩。
李培根二零一六年十月十六日醉于云中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5分
加载速度:3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9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速度慢(180+)
- 差评(122+)
- 三星好评(216+)
- 引人入胜(86+)
- 超值(445+)
- 下载速度快(276+)
- 不亏(294+)
- azw3(455+)
- 收费(78+)
- 速度快(586+)
下载评价
- 网友 权***波: ( 2024-12-25 08:09:12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谢***灵: ( 2024-12-21 07:58:44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冉***兮: ( 2024-12-24 02:07:04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郗***兰: ( 2025-01-07 11:59:38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曹***雯: ( 2025-01-01 16:55:07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习***蓉: ( 2024-12-23 23:34:34 )
品相完美
- 网友 养***秋: ( 2024-12-30 16:50:15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薛***玉: ( 2025-01-13 13:06:05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融***华: ( 2024-12-26 13:26:46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訾***雰: ( 2025-01-05 22:02:36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堵***洁: ( 2025-01-16 02:23:59 )
好用,支持
- 网友 马***偲: ( 2025-01-19 21:55:59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潘***丽: ( 2024-12-21 03:04:37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隋彭生律师民法业务思维(1)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西学东渐研究 第三辑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2013版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教材--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 中国金融出版社,【正版保证】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海外直订Robbie Finds A Home 罗比找到了家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全国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认定考试知识点精讲(下册)科目二 : 演出市场政策与经纪实务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财务管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2011考研英语(一)阅读专项训练(内附光盘)——考试虫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我们在一起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天下第一楼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呀!恐龙(点点看大百科)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5分
引人入胜:9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4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