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拾贝 -西北,西北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02:19:25

西北,西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西北,西北精美图片
》西北,西北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西北,西北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1108341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7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47.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02:19:25

内容简介:

作者在乌拉特笔记中采用口述实录的方式,饱含深情地记录当地*普通的牧民、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所思所想,不厌其烦地记录下种种细节,如养了多少牛羊、种了多少庄稼、各项成本是多少、困难的地方在哪里,他的心是与这些讲述者紧紧相连的,在他们难过的时候与他们一起难过,在他们欢乐的时候与他们一起欢乐,从中品咂出生活百味。而且书中还包括了老革命前辈的故事、当地的神话传说,以及宗教典故等内容,体现出了蒙古族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在青海笔记中,作者记录下至今仍然奔忙在雪山之间的护路工、已经转任要职的领导、在高原继续奋战的施工队长、排忧解难的老活佛,还有已经仙逝的共产党员“白衣度母”,让这些真实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


书籍目录:

乌拉特笔记

一场和谐的村组合并/2

脚下的土地如此光荣/4

在乌梁素海边/7

一个人和一个地方/10

乌拉特草原上的红党/32

«鸿雁» 的家乡/48

一生中的黄金时间就是知青那段/72

骑兵连长回到草原/85

海流斯太/104

乌拉山后山三牧民/127

从喇嘛到共产党员/147

年老的阿尔斯楞/168

见过奇俊峰将军/189

农村的事, 要有个好人带头/206

上对党, 下对民/229

在群众中一直没人恨/238

燕泥一家/257

马七女村/275

“我自己能行” /298

他参加过两次“羊绒大战” /312

这家爱喝苦菜水/332

毛家圪旦村过党日/350

青海笔记

大美青海/358

党旗在天路飘扬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六周年记/360

高原上的共产党员“白衣度母”

 ———记玉树州人民医院院长韩慧瑛/370

站在高原更高处

 ———记中国铁建二十局集团祁连山隧道掘进队的

共产党员/374

青海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

干部晒黑了,村庄变美了/377

“中国力量” 托举新玉树/383

震后恢复重建两年

新玉树框架初现/384

大爱写在高原

 ———记玉树灾后重建中的共产党员/387

北京一诺!

 ———北京援建青海玉树记/390

农行青海分行服务“三农”

金穗映高原,惠农润万家/401

排忧解难老活佛/403

探索多种方式开展党内生活/405

办实事取信于民/407

关于«乌拉特笔记» 的几句话/408

关于«西北, 西北» 的几句话/413

 


作者介绍:

卫庶,山西闻喜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高级记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法学硕士。北京大学哲学学士。

曾工作于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光明日报社、河北省宣化钢铁集团宣化钢铁公司烧结厂烧结车间、人民日报理论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旗委、人民日报新闻研究中心、人民日报社青海分社、中宣部新闻协调小组(第20届)、人民日报社天津分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作品与争鸣》和《诗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哲学、(国际)政治理论文章、新闻报道及诗歌等数百万字。出版《面对世界新秩序的呼唤》《乌拉特原生态调查》等三部著作。获得过两届中国新闻奖。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西北,西北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西北,西北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西北,西北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就是其真实性,作者在内蒙古和青海挂职期间,带着浓厚的生活情节,经常下到*基层去倾听普通百姓的心声,再将其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这是当地农牧民切切实实的民生,不仅是对作者的记忆力及笔力的考验,也是对其心力的考验,字里行间都反映了作者鲜明的群众观点。


书摘插图

额尔登布拉格苏木是纯粹的牧区.和别的镇不一样,这个苏木党委的书记和苏木达都是蒙族干部,这里的居民也多是蒙族人。一般说“后山”,就是这里,乌拉山的北面。

“三菱” 变“二菱”

第二天一早,乌书记开来了一辆很旧的三菱越野车,是为了陪我进山特地调来的。

进山没有公路,都是土路。车在土路上颠簸得很剧烈,给人一种很强烈的越野感觉。我突然想自己开,乌书记很爽快地同意了。

车在土路上猛烈地颠簸着,我想放慢速度,乌书记却催我开快,因为这样的路面越快越好走,可以用速度省略那些细微的不平。我当然愿意开快,就按着他说的加快速度,果然颠簸程度有所减轻。开起来后,从后视镜里看到扬起的灰尘飘得非常远。想来当年成吉思汗的骑兵们,大概也就是这般纵马驰骋的。

乌书记说,他以前就是骑兵,边防军,转业回来的。

车越开越快。但是没过多久,乌书记就让我停下来,因为他听到车身发出了一种异常的声音。

我们下了车。果然,右后轮减震发生了断裂,已经磕碰油箱了。再开几分钟,一旦油箱漏油,会不会爆炸都不好说。

乌书记给镇上打电话叫人过来。我打开我的手机,才发现这个地方已经靠近山跟前了,一旦进山就连电话信号都没有了,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我们停在用铁丝围住的一个巨大的牧场外面。山似乎很近,不过都知道“望山跑死马”的道理,怎么也要四五十里地外了。山,光秃秃的,没有树,相当苍凉,牧场上的草正在返青,但是相当稀疏。要知道这已经是夏至时节了。

对着荒凉的大山,乌书记说起小时候的事情。他们经常去山里玩。那个时候,一进山,脚下就是一层厚厚的树叶,踩上去就像地毯。山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夹着各种各样的树的味道,浓的是柏叶的味道。山里到处是泉水,渴了趴在那就喝,那个水是甜的。

说着,镇上救援的人来了。他们开来一辆更老的北京吉普2020S。至于三菱车,就是用凝成股的8号铁丝把减震绑好固定。

“把二菱开回去吧。”很有军人气质的乌书记冲着他们挥了挥手,把三菱叫成了二菱,表示了自己的态度。

2020S是一款很经典的车。小的时候,每当这样的车经过的时候,我们小孩子都要驻足,遥望乃至在心中评判很久,如果有个小伙伴,就会一起说起上回见到这辆车的情景,车上下来什么人,或者一晃而过之间看到了什么什么人。

坐在2020S上,才知道这是乌书记花7000块钱买的一辆二手车,昨天刚到手,还没有验车。原来想买回来找个熟人重新检修,油漆一下,换换内饰,没想到一下子就用上了。

一听是私家车,我决定不开了,同时也多少有些内疚,那三菱应该是由于自己的车技而变成“二菱”的。

很快进了山。真进了山才知道,山其实不高,山路也不陡峭,都是比较平缓的山坡,有些起伏,总的是逐渐爬高.在这样的路上开越野车真的是享受啊.

乌书记笑呵呵地说:我们这种人就是又没钱又想玩车的人。

大概跑一个多小时,开始看到山脚下的人家。快到那个人家的时候,一个当地的女人侧骑着驴,慢慢地走在路边,很仔细地打量着我们的车。一开始,我以为是乌书记的熟人,但是乌书记没有任何反应。车经过她的时候,看见她头上像阿拉伯人一样包着格子头巾,一刹那让人有身在异域之感。

车很快上了一个小坡,停在那个院落的门前。门前有一根很高的杆子,似乎是一种标志。杆子上拴着一匹褐色的马,马嘴上有一个袋子,袋子里是草料,马嘴里嚼着,一边警觉地看我们几眼。马并不高大,但很粗壮。这是典型的蒙古马,极有耐力,跑起来十分平稳,当年的成吉思汗铁军应该就是靠这样的马横扫欧亚的。

门是漆成暗红色的铁皮门。根本不用敲门,门上有个小开口,乌书记很熟练地把手伸进去,门就开了。一进门,见到右手边墙上挂着的马镫和马鞭子,我知道,这是真正的牧民家了。

院墙是砖墙,院子在200平方米以上,北墙前是连排的高大砖房。乌书记没有把我带到那排高大的房子里,而是进门后向右到了一间相对要矮窄得多的屋子里。

里面有两个白发苍苍的人。一个是真正有些衰老的老人,另一个只是头发正在变白的中年人。他们都有着明亮的眼睛和黑红色的面庞。吸引我注意的是那个中年人,身材很高而有些单薄,穿着件浅蓝色布衫,敞着怀,暗红色的胸前文着一匹飞奔的骏马。他上身还斜背着一个真皮的盒子,很像枪盒子却又不是。他看我注意他,就解释说,老人是这家的主人,而他是偶然过来帮忙的。

老人把我让进里面的床上,自己则坐在一把椅子上。我们隔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个很大的铝盆,里面放着大饼和奶食,看来这是给我们准备的午饭。我没有多客气,用奶茶泡了炒米,吃着大饼。大饼看着很一般,一入口竟然很香,很新鲜。我连声叫好,蓝衫中年人厚道而不乏得意地笑了笑,拿起旁边的矿泉水瓶喝了一口。

坐在我对面的老人的身形略有些佝偻,看得出在观察我,也在琢磨着到底和我说些什么好。也许我对大饼的叫好一下子缓和了什么,老人很自然地介绍起自己。

 

 

 

 

 

 

 

 

 

 

 

 

 

 


媒体评论

《内蒙古日报》《巴彦淖尔日报》《文艺报》等多家媒体对本书做了宣传,指出“这是一部内蒙古西北风情实录,作者以新闻调查的方式,取材于农牧民群众的叙述和见闻,用生动的笔法真实再现了西北地域*基层人民的生产生活,其间渗透了作者人民的、历史的、美学的思想观照及价值取向,使这部作品充满了历史的气息、生活的本真、时代的气象,是一部讴歌新时代人民的诗篇。”


书籍介绍

本书通过描述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几个典型家庭的故事,反映出内蒙古社会生态、人文的变迁,对了解草原文化及蒙古族习俗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对牧民家庭成员的采访,基本能让读者从微观视角观察到那一时期内蒙古农村的社会状况。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中评多(155+)
  • 三星好评(295+)
  • 章节完整(626+)
  • 速度慢(168+)
  • 无盗版(75+)
  • 无缺页(104+)
  • 少量广告(416+)
  • 小说多(602+)
  • 经典(168+)
  • 博大精深(637+)

下载评价

  • 网友 国***舒: ( 2025-01-16 17:34:06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冉***兮: ( 2025-01-03 03:59:03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师***怡: ( 2024-12-22 02:51:47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权***波: ( 2025-01-05 08:37:28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苍***如: ( 2025-01-01 17:35:34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石***致: ( 2025-01-04 14:01:08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冯***卉: ( 2025-01-08 09:08:26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焦***山: ( 2024-12-29 16:58:05 )

    不错。。。。。

  • 网友 堵***格: ( 2024-12-26 05:34:06 )

    OK,还可以

  • 网友 相***儿: ( 2025-01-01 21:34:33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邱***洋: ( 2025-01-17 14:11:35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师***怀: ( 2025-01-11 03:20:54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