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拾贝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02:51:0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精美图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0816242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12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61.40
  • 纸张:轻型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02:51:07

内容简介: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系列出版物。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主编皆为国际关系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每年出版1-2辑,为CSSCI辑刊,已经在我社出版到24辑,本书为第25辑。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思想理念的集中体现,已被载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和安理会的多项决议,对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本辑主要发表深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学术论文,分为两个主题:一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哲学内涵和理论构建;二是关于新时代中国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研究。主要文章涉及这几方面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与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联;等等。除了主题之外,本辑还探讨了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分析,多样性世界秩序的形成及其发展走向,金德尔伯格陷阱及其谬论,东亚安全共同体的构建,中欧共同体的路径探索,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透视,等等。本辑《复旦国际关系评论》将从中国学者的视角,通过理论、实证和案例研究,探究上述问题。


书籍目录:

主题文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及其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文化的思想传统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根基及实践探索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外交逻辑

国际社会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比较分析

理论与政策

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历史分析

多样性世界秩序的形成及其未来

约瑟夫·奈的“金德尔伯格陷阱”及其悖论

共同体视角下的功能主义再研究:学理脉络与思想启示

东亚安全共同体之构建:理念、目标与路径

构建中欧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探索——以“16 1合作”为例

美国学界对冷战后国际格局的认知及争论——基于美国国际关系学术期刊的分析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透视:体系性安排与战略互动

金融危机、中国援助与东南亚国家的认知评价(1997—2017)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泰科技外交


作者介绍:

张建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地缘政治经济、国际能源安全、美国贸易政策等。出版专著、译著、编著等共10部,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肖佳灵,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国际关系理论、外交学理论、当代中国外交。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系列出版物。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主编皆为国际关系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每年出版1-2辑,为CSSCI辑刊,已经在我社出版到24辑,本书为第25辑。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思想理念的集中体现,已被载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和安理会的多项决议,对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本辑主要发表深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学术论文,分为两个主题:一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哲学内涵和理论构建;二是关于新时代中国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研究。主要文章涉及这几方面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与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联;等等。除了主题之外,本辑还探讨了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分析,多样性世界秩序的形成及其发展走向,金德尔伯格陷阱及其谬论,东亚安全共同体的构建,中欧共同体的路径探索,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透视,等等。本辑《复旦国际关系评论》将从中国学者的视角,通过理论、实证和案例研究,探究上述问题。


书摘插图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

  (二)力争完整地撰写人类文明史

  早期西方世界史作者大都采取了下面两种策略的一种:要么书写他们自己的文明的事迹,妄称为世界史;要么书写神学式的历史,讲述上帝如何统治尘世的王国。西方中世纪的历史学家同时采取了上面两个策略。他们认为自己的过去就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并相信他们的过去正是神意的表达,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就是从中赋予的。但西方史学家书写的世界史仍是井蛙之见。当然,19世纪之前的中国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人类应该不断地改善和弥补过去的不足,以更加细化和更加完整的方式描绘人类的文明史,这就需要更多的资料信息。当然,任何比例尺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信息过多,会使整体变得模糊,而信息过少,又会丧失历史的真实感,掩盖人类经验中那种开放的新奇性。即便如此,我们不能以此为理由把某一阶段、某一类民族或种族史及其文明史作为重点描述,以此代替整个人类文明史,这将误导人们的视野,也会模糊人们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多元、跨文化对话与相互认定

  全球化不仅促进了各民族、各主权国家和各地区之间的相遇,同时又促进了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圈的会合,这又呈现了多元文化的趋势。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各文明之间如何相处?相撞击、相冲突?还是握手、对话?这就取决于历史大环境和各参与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每个主体如何在与他者的互动中既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主体性,又尊重他者同样保持其主体性,这就需要相互之间的尊重、认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与对话,并在相互协调之下达成某种“共识”,这大概是不同文明之间能够良性互动和构建伙伴关系的必由之路。这里“相互协调”至关重要。因为它既包含着各文明的主体性,也包含着各文明为了达成共识必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和力量的“自我克制”。如果相互之间的关系不能协调各主体之间的相遇只能处于矛盾甚至导致对立和冲突。

  笔者认为,在相互接触中要避免各文明相互间的冲突,至少要尊重以下几点因素:一、不能强行剥夺各民族、各文化的特殊性,各民族自身的文明不能被歧视和否定;二、平等的跨文化对话;三、使跨文化对话具有真正的跨度和多元性。

  跨文化对话何以可能?好的办法是要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前提下,相互尊重、相互欣赏、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他方文化传统与各种新概念在其文化中的本意及其演变,不然只能是误读和曲解对方。历史上,中西之间曾有过几次大的相遇和交锋,但都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进行过“交流”。因为彼此没有真正理解对方,彼此都在可理解的范围内思考和认知对方。当然,要真正了解和理解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相互间的交流,即便有些学者所主张的相互间达不到完全的理解,但我们依然主张要继续努力沟通。

  任何文化都不能渗透于他者、不能强迫他者接受自己的文化,这是导致冲突的根源之一。对此,中国深有感触和体会的。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此时的西方要向中国输出各自的文化模式和经济模式,试图把中国纳入其经济市场体系。当时的中国相较于西方出于守势,当时中国的态度是被动、务实,试图通过向西方学习革新与革命。然而,中国人通过诸如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新文化运动等实践,中国文人意识到学习西方,模仿西方并不是出路,同时也认识到西方文化无法改变中国文化的内在性,如果有改变也只是外在形态。我们可以从世界历史的种种实践中找到答案,彼此之间如何才能真正相处和对话。历史经验表明,当“自我”与“他者”由对立面转化为对话者和尊重者,真正的相遇才开始。

  对话的出发点应该是多元的、社会的和人类的。人类文化有着不断演化的特殊性,认识我,也要通过他者,这是一种双向的认识过程。认识他者的过程也是了解自己的过程,我们在他者与我之间找到共同点和差异,距离使互识和对话成为可能。如果把他者完全纳入自己的文化,他者可能会产生不安全的感觉,他者的特殊性也会被剥夺或同化。

  ……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四星好评(169+)
  • 好评多(523+)
  • 已买(372+)
  • pdf(668+)
  • 不亏(677+)
  • 服务好(269+)
  • 简单(158+)
  • 实惠(56+)
  • 内容完整(385+)
  • 无缺页(361+)

下载评价

  • 网友 国***芳: ( 2025-01-06 02:52:00 )

    五星好评

  • 网友 利***巧: ( 2025-01-05 11:09:14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詹***萍: ( 2024-12-23 15:33:32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潘***丽: ( 2025-01-04 20:36:32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养***秋: ( 2025-01-02 01:38:04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堵***洁: ( 2025-01-01 00:19:53 )

    好用,支持

  • 网友 曾***文: ( 2024-12-24 20:55:55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温***欣: ( 2024-12-22 07:59:42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马***偲: ( 2024-12-25 17:58:17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随机推荐